第(2/3)页 而且自引的也不一定都是凑数的,就拿臣的《新历》一书来说,完全可以拆成四十六篇大论文,或者一百三十七篇小论文。 按照自引来算,臣开篇的理论至少都是四十六次。” “的确是有这种可能!” 崇祯眼中满是赞许之色:“所以,自引和他引只是一个围堵,还要考虑论文的质量,论文的质量怎么算呢? 朕准备将论文分为四个档次,从高到低为甲乙丙丁四档,最高档的甲级对标哥白尼的日系说理论,影响范围是全世界的, 最低档的丁级对标研究生毕业的论文,影响范围可能只是一个布政司。 也就是说能进入丁档的论文那都是质量还说的过去的,质量差的完全就没有资格进入四档,也就不能算作引用。 评估一个人的学术成果一项占十分,那么自引占三成,他引占七成,然后论文质量甲档四分,乙档三分,丙档占两分,丁档占一分。 举个例子,一个人的论文被引用了十八次,自引六次,丙丁档各三次,他引十二次,乙丙丁各四次, 那么自引是九分乘三成就是二点七分,他引二十一分乘零七成就是,十四点七分,以十分来计算,三七分后他引是七分满分,现在已经超出了,那上限就是七分, 所以总计是二点七加七分,等于九点七分。 这里有两个问题,一篇刚发表一到两年的论文自引比例高是正常的,因为外部同行需要时间来阅读、理解和应用。 若是超过了三年五年的,自引的比例依旧很高,那就需要注意了。 其次,某些小众的领域或者全新的领域,研究群体小,他引增长慢,自引比例相对高一些是可以理解的。 就如徐爱卿的新历一书,引用个一百来次,每一篇至少都能达到丁档,如果真有研究人员真有这么高质量和数量,那怎么也认了。 这里有一点要注意,论文只是评选的一个维度,不是唯一,我们要抛弃唯论文、唯奖励、唯资历的固有思想,重点是成果。” 皇帝一阵叽里呱啦,群臣眉头全部都皱了起来。 第(2/3)页